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第二版《兽医超声心动图》是心脏超声的经典,修订后对内容进行了大量的更新,以满足技术更新发展的需要,如更好的传感器,组织谐波成像,更好的色彩流映射,颜色和光谱组织多普勒成像等内容。本书涵盖二维,M-模式,对小型和大型的家畜动物进行多普勒检查、包括常见心脏疾病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等技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第二版修订更加注重人性化,分解成较短的疾病章节和先天性心脏病章节。全书共分为10章和5个新附录,第1章,主要介绍超声的物理原理及超声波作为诊断工具的应用;第2~3章,讲述二维、M-模式及大小动物品种的多普勒检查;第4章,如何进行超声检查及检查的各种方法;第5章,后天性瓣膜病;第6章,高血压性心脏病;第7章,各类心肌疾病:如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肌挫伤等;第8章,心包疾病:如心包积液、囊肿等;第9~10章,先天性心脏疾病。5个新附录涵盖牛、狗、犬、猫和其他家畜常规检测的正常参考范围数值和检测清单等信息。 本书由兽医超声心动图研究领域的专家撰写,对如何进行超声心电图诊断和评估进行了详细指导,附带了很多多普勒检查图片,有关技术和诊断标准绘制文本框和表格,方便快捷的参考,为兽医心脏心动图检查提供了全面的参考和解答。 本书内容详实,重点突出,通过展示领域最新技术进展,反映了当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可用于本领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教学用书,是兽医心脏超声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袁维峰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在100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现在一些古老的、破坏严重的传染病已经变成了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传统上,大家通常把主要目标锁定在食源性动物、食物、水和野生动物作为人畜共患病的感染源,然而这些并不包括所有的人畜共患病。在发达国家,伴侣动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地位。在人与伴侣动物接触过程中具有疾病传播的危险,但是这种伴侣动物的人畜共患病还未被兽医部门、人类医学和人类卫生部门所重视,仅仅侧重在狂犬病等有限的一些人畜共患病上。 《伴侣动物人畜共患病》是一本关于疾病在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综合性图书,为读者提供了详细的人畜共患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深入分析了人畜共患病在宠物和人类之间传播,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该书呈现了关于新出现的疾病、发病率和疾病的风险及管理措施等方面最新的信息。 本书所介绍的伴侣动物仅限于家庭所饲养宠物,特别是犬、猫、兔,小宠物如小鼠、大鼠、仓鼠、豚鼠及爬行动物如海龟、蛇等。本书分为6章,其内容涵盖了伴侣动物全部的人畜共患病,其中第1~4章分别讲述了寄生虫病、细菌病、病毒病及真菌性疾病4种主要疾病,并分别介绍了每种疾病的“疾病病原学、地理分布、动物和人类的流行病学、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管理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知识。第5~6章专门介绍了宠物及免疫力低下的个体和宠物咬伤。本书还介绍了伴侣动物的非人畜共患病及危害较小的人畜共患病。 该书是执业兽医、兽医公共卫生工作者和兽医专业学生必备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医生更好地了解人畜共患疾病的参考文献。 ——贾红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作物的影响是许多农学家和生态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但鲜有人关注CO2对杂草生存状况的影响。事实上,自有农业以来杂草一直是限制人类文明进步的障碍。杂草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广,它不仅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保证健康的药品,还是导致过敏反应的重要致敏原,此外它还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鉴于目前的现状,作者作为杂草生物学和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整合了CO2浓度升高、气候变化和杂草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信息,为读者奉献了《杂草生物学和气候变化》一书。 全书共计11章。第1章,回顾了杂草的历史及其影响;第2章,介绍CO2和全球变暖所带来的温室效应;第3章,分别从细胞、植株水平评价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杂草的影响;第4章,从群体组成的角度评价CO2浓度升高和气候变化对杂草的影响;第5章,介绍气候变化和CO2浓度升高对种植业的影响;第6章,介绍自然生态系统中气候变化对入侵植物的影响;第7章,介绍杂草、CO2、气候和健康之间的关系;第8~9章,杂草的管理,重点阐述了杂草管理中是否要使用除草剂等相关管理方法;第10章,杂草带来的益处;第11章,气候变化时代的杂草。 本书特点非常鲜明:首先,将气候变化研究和杂草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整合在一起;第二,重点阐述了一些大家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杂草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以及粮食安全等;第三,对当今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CO2浓度升高对杂草和入侵植物的管理进行了展望。对杂草科学家、气候变化生物学家、生态学家以及作物科学家而言是一本极其宝贵的参考书。我国在“十一•五”末期启动了“气候变化”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研究,旨在研究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要素以及病虫害、杂草等的影响。该书的出版对正在进行的基础研究专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非常值得该项目的参加人员阅读,同时也是对该领域有兴趣的读者了解气候变化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参考文献。 ——毛新国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已经能够转化许多种植物。这些植物转化技术彻底改变了农业和植物生物学的本来面貌。2007年2月,首届国际植物转化技术大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来自47个国家的30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与会代表们向我们展示了生物技术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了向广大科研人员介绍本领域的最新成果,主办方汇集本次大会最精彩的报告,编撰成本书,以飨广大读者。 本书共有16章,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介绍影响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农杆菌和植物间基因组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包括第3~7章),其他转化技术:包括基因枪转化法、藻酸钙微粒转化法、花粉转化技术、无选择标记转化、可见转基因表达等等;第三部分(包括第8~11章),植物转化的载体、启动子和其他:重点介绍植物转化双元载体的发展现状以及最新的转化载体;第四部分(包括第12~13章),转基因基因组整合的稳定性,甲基化和基因沉默:重点介绍对转基因的认识,以及如何避免转基因沉默,位点特异重组等;第五部分(包括第14~16章),选择体系和无标记转化:介绍选择标记基因的类型、相互作用,无标记转基因植物的转化方法,以及转基因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 本书涵盖了植物转基因研究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该领域的最新进展,更好的开展植物转基因研究提供了参考。为赶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转基因技术领域的发展步伐,我国在“十一•五”中期启动了动植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转基因研究。该书的出版时值“十二•五”转基因研究的起始阶段,因此它对我国从事转基因,尤其是植物转基因研究的广大科研人员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它也是在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了解转基因研究最新进展的理想参考书。 ——毛新国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世界谷物产量的三分之一是缘于灌溉农业,然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半干旱和干旱地区,现有的或预期的淡水资源的短缺却威胁着灌溉农业的发展前景。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利用经过处理的废水进行灌溉可以贡献相当数量的养分,而且利用废水进行灌溉可以更加有效地、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本书介绍了利用废水进行灌溉的相关知识,并分析了废水灌溉可能出现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本书共有14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4章)主要介绍了废水再利用的技术、卫生、监管以及经济效益等内容:第1章,废水的来源及组成、废水的处理系统及方法;第2章,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卫生问题和废水在农业以及其他非饮用水中的利用;第3章,废水灌溉的指南和法则;第4章,废水灌溉的经济效益。第二部分(包括第5~14章)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和农作物的影响:第5章,废水中的主要矿物质;第6章,废水中的有毒成分;第7章,废水灌溉土壤的重金属;第8章,废水的含盐量;第9章,废水的物理性质;第10章,废水对微观灌溉体系的污染;第11章,城市废水灌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第12章,废水灌溉对农药以及土壤中其他有机微污染物的影响;第13章,废水中的有机质和废水灌溉土壤的性能及影响;第14章,三维非均质可变饱和土壤中钠/钙混合盐的转运。 对农业、土壤、植物和环境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对污水处理和农田灌溉行业的工作者,包括工程师和公共卫生工作者来说,也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另外,教授生物学、环境科学的高校图书馆以及研究机构也应该对这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进行收藏。 ——宋莉莉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20世纪以来,人类加快了对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长期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开发利用模式使渔业资源遭到掠夺性的破坏,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全世界各领域均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护和建设好生存的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 作者围绕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及副产物开发等领域,全面分析了鱼类加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协调程度、持续能力以及制约因素,分析鱼类加工业面临的新机遇,提出了富有建议性的促进鱼类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为今后鱼类加工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全书共分11章,第1章,介绍鱼类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理论背景;第2~5章,阐述传统鱼类加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途径,包括罐装鱼及鱼制品、腌制保藏鱼制品、鱼及鱼制品的冷冻与贮藏、鱼糜及鱼糜制品;第6章,运用生命周期评价及供应链评价理论分析鱼类加工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对环境负荷的影响;第7~10章,阐述鱼类加工业面临的新机遇,提出鱼类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发酵鱼制品,船上加工,利用鱼类加工副产物生产鱼饲料与鱼油制品,开发生物活性物质等;第11章,列举具体案例分析了英国鱼类运输过程中包装使用方案的生命周期评估。 本书引用的文献和数据覆盖面广,语言表达简练、易懂,适合水产加工专业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阅读,对水产品加工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郝淑贤 副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人类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量是随着健康期待值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水产品营养价值极高,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及其他营养元素。水产食品中富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PA和DHA等,它们具有抗氧化性,对人体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当谈及水产品时,质量和安全是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水产品具有易腐性,因此,从池塘到餐桌这一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控制问题。本书共计43章,除第1章外,分为三部分。第1章是本书的前言,作者对水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保健应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第一部分(包括第2~15章),水产品质量:第2~3章,水产品鲜度和口感的感官分析评价;第4~6章,利用电子鼻、电子舌等分析仪器评价水产品中的风味物质;第7章,养殖方式差异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第8~9章,分别介绍了保藏过程中鱼、蟹等水产动物肌肉的脂肪氧化和褐变机理;第10~11章,淡水产品的质量状况及水产品品质测定方法;第12章,包装材料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第13~15章,利用生物技术提升水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包括第16~28章),水产品安全:第16~21章,致病微生物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并重点阐述了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保藏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第22~24章,主要介绍了转基因鱼的安全问题、分子生物技术检测致病微生物和鉴别鱼类种质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5章,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对水产品安全的影响;第26章,食品级鱼油的抗氧化性和稳定性问题;第27~28章,欧盟、美国等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第三部分(包括第29~43章),水产品的保健应用,其中重点介绍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的应用前景:第29~30章,食用水产品及水产动物蛋白有益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第31章,利用水产废弃物提取酶、多肽等高附加值物质;第32章,食用水产品对防治肥胖病的作用;第33~34章,鱼油的提取、纯化及性质研究进展;第35~37章,贝类、海藻以及其他海产品的营养和保健作用;第38~39章,海产品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分类、纯化和加工技术;第40~43章,水产品及藻类产品中含有的多肽、蛋白、酶等活性物质的生物功能性及加工特性。 该书全面阐述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及综述,对于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说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是我国从事水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及水产功能性食品研发工作者难得的参考书。 ——刘欢 副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质量与标准研究中心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除草剂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和更安全地使用除草剂,有必要了解除草剂如何在植物体内发挥作用,并掌握其环境特性。 《除草剂和植物生理学》(第二版)提供了现代除草剂对靶标植物综合的和最新的报道。本书全面地描述了杂草生物学、杂草和作物的竞争、杂草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杂草学知识。讲述了除草剂如何用于农业生产、除草剂的发现和发展、除草剂的吸收和代谢、除草剂的选择性机理等除草剂基础知识。本书采用植物生理生化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了当前除草剂的作用部位和分子靶标,特别详细地报道了近年来光系统Ⅱ抑制剂、对羟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微管抑制剂、纤维素抑制剂等靶标的最新研究进展。本书还介绍了抗草甘膦、草铵膦、溴苯腈、磺酰脲、2,4-D、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抑制剂等转基因作物,对转基因植物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分析了近年来新除草剂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探讨了未来除草剂的发展。 本书共分为14章。第1章,杂草生物学;第2章,除草剂的发现和发展;第3章,除草剂的吸收和运转;第4章,除草剂的选择性和代谢;第5章,抑制光合作用的除草剂;第6章,色素合成抑制剂;第7章,植物激素类除草剂;第8章,类脂合成抑制剂;第9章,氨基酸合成抑制剂;第10章,细胞分裂干扰剂;第11章,纤维素合成抑制剂;第12章,除草剂的抗性;第13章,抗除草剂作物;第14章,除草剂发展的未来靶标。 本书每一章节的后面均附有参考文献,适合于从事植物生理、植物保护、植物生化、生物技术和农业科学的学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曹坳程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传统农业和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副产品,其范围覆盖谷物纤维和动物排泄物。这些副产品都有成为制造生物燃料或生物沼气原料的潜能。《来自农业废弃物及副产品的生物燃料》是一本专门研究使用农业废弃物及副产品来生产生物燃料的专著,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使用农业副产品、农业残留物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等生产液体生物燃料;第二部分集中讨论厌氧消化食物和动物废弃物、微生物多样性和产生甲烷的微生物和分子的生物化学的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11章。第1章,概述;第2章,用生物质生产液态生物燃料的技术;第3章,用木质纤维生产丁醇;第4章,使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甲烷的具体技术;第5章,农业残留物转化成生物乙醇;第6章,使用生物柴油废弃物丙三醇生产的燃料;第7章,植物向生物燃料转化的基本原理;第8章,无水乙醇向生物燃料的转化;第9章,农业残留物转化为纤维素乙醇;第10章,生物原料通过水热化技术转化为原油;第11章,木质纤维素液化过程的脱毒。 本书详细地讨论了使用农业废弃物及副产品生产液态生物燃料、气态生物燃料的基本化工原理和详细的操作程序。另外,本书也对未来使用农业废弃物及副产品生产生物燃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对于研究能源、农业以及能源边缘学科的学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 ——宋莉莉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水分子在维持食物和生物材料的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水分子小且简单,但却拥有不同寻常的属性,并且能与周围的化合物分子发生复杂的反应。对水的属性及其在生化反应中重要作用的了解引发了人们对其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对水在食品结构及稳定性方面的影响有了更好理解。1943年首次发表了食物的水吸附解析等温线报道,1953年水分活度作为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控制因素的观点被提出。国际水性质组织(ISOPOW)1974年成立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旨在促进食品领域科学家与研究水分的其他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从那时候起,ISOPOW成为对水属性的科学研究及讨论的重要平台,如:水分活度及水分迁移率对食品、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及生物材料系统的影响。 本书收集了2007年9月2~7日在泰国曼谷举办的第十届国际水性质大会(ISOPOW)上的书面报告及演讲报告,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计6个章节。 第一部分收集邀请专家的报告及口头演讲稿,并且分为4个章节:第1章介绍了水动力学及其在食品、生物制药上的应用,并例举了水在面粉、面团应用的例子;第2章讲述了水及其对食物、生物化学系统的影响,同时还讨论了水对软膏状浓缩物、食物(品)聚合物的抗塑化及其对细胞物理挤压的作用;第3章阐述了食物中的微观结构及纳米结构的变化,包括水属性的检测,食物颗粒的水化模型、胶体中的水,水对糖果食品的影响;第4章讨论了水在生物材料科学上的应用,以及它在无水生物制药系统的作用,在食物的相变、分子包被及纳米结构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两个章节:第5章简介了水迁移率及动力学在食品和生物制药中的作用;第6章食品及生化系统中水的属性及稳定性。 本书对广大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科研单位及食品工业中的研究人员在水属性的研究及应用上可提供有效的指导及帮助。 ——吕加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1 7 8 9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4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