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早在20世纪初,热处理技术就已出现并应用于食品的生产和保藏。随着现代技术的应用,热处理工艺中的控制及自动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热力杀菌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等领域,从而极大的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详述了控制和自动化技术及其在热处理工艺中的应用,使读者全面深刻的理解控制及自动化在食品热处理技术中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生产中更好的应用这项技术。 全书共分为7章。第1章,引言:主要概述了食品组分及分类、食品保藏、食品加热特性、加热机理等,并由此引出本书的主题——热处理中的控制及自动化技术;第2章,热处理过程控制元件、模式、技术及设计:本章内容可以让读者对热处理中的过程控制技术有一整体认识;第3章,加热器的过程控制:介绍了加热器的关键控制点以及加热器的分类;第4章,在线控制技术及其在低酸性食品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应用在线控制技术,可以减少热处理过程中的操作偏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第5章,在线控制技术中的相关软件:传热元件可以对加热过程实施评估,从而使食品在达到灭菌目的的同时,其营养成分损失最小,以保证食品的品质;第6章,热处理工艺的优化、控制及确认:本章对热处理过程中的良好操作规范进行了解读,诠释了该规范对于保证食品货架期稳定的重要性;第7章,微波加热中的连续操作系统:主要介绍了连续操作系统在微波加热中的操作元件和控制,两者结合产生了一种更加有前景的加热处理方式,从而提高加热速率,减少加热时间。 本书循序渐进的介绍了控制及自动化技术及其在食品热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代表了食品热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因此非常适合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工科的高校师生及相关科研院所人员阅读,使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认识控制及自动化技术,从而与现有的食品热处理技术相结合,推动该项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吕加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氮素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氮素的可获得性是植物,乃至作物栽培成功与否的主要限制因素。了解植物获取和利用氮素之间的微妙平衡,有助于我们在施肥时做到既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所需,又不至于给环境带来危害。本书综合了氮素、植物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围绕氮肥这一关键营养元素,为读者展示了作者比较宽泛并综合的观点。 全书共有17章,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氮素循环:主要介绍氮素循环以及氮对环境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第二部分(包括第2~9章),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该部分涵盖了植物参与的各种生态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氮素获取和代谢的影响,如植物与菌根真菌的相互作用,菌根真菌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等;第三部分(包括第10~11章),附生和内生微生物:主要介绍植物如何为土壤微生物、附生和内生微生物提供和获取氮素;第四部分(包括第12~14章),节肢动物:从与节肢动物相关的角度介绍植物如何向其提供氮素,或从它们那里获取氮素;第五部分(包括第15~17章),氮素获取的环境信号:重点介绍信号分子,如类黄酮、植物激素对豆科植物结瘤的影响,细菌-植物相互作用过程中一氧化氮作为信号分子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作用。 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可将其最突出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1)综述了影响植物对氮素获取和利用的生态学因素;2)为读者剖析了如何才能做到既提高植物氮素营养,又不危害环境;3)回顾了植物、微生物、真菌和其他生物在氮素利用方面复杂多样的竞争和互利关系。 总之,本书是一部跨多学科的专著,无论是植物学家、生态学家、土壤科学家还是微生物学家都能从中找到相关的学科信息,是生命科学领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从业人员和研究生拓宽眼界,了解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重要参考书目。 ——毛新国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现代果树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世界果树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改善果实品质成为果树生产的重要问题。优质的果品生产迫切要求深入研究果实品质发育生理,并且根据果实自身发育的规律,研究开发有利于优质品质形成的调控技术,以获得外在性状优美与内在营养丰富的优质果品。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日益受到我国果树学家的重视并且逐步形成理论,遗憾的是,国内相关领域的图书数量太少,尚不能满足业内学者的渴求。《果实品质育种》一书,既包括提高果实品质的理论和策略,又有更具针对性的各论,内容全面、丰富,该书的引进,将会有助于推动我国果品研究领域的发展。 该书共计16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概述:从果实品质的组成、生理代谢、果实发育与成熟等方面介绍了果实品质的生物学基础;第二部分(包括第2~7章),改善特定果实品质性状的策略:讲述了提高果实品质的具体策略,包括提高果实的风味和营养品质、延长货架期、低过敏原育种,以及产量控制和转基因方法等;第三部分(包括第8~16章),特定果实品质改进:具体介绍不同水果的品质改良方案,既包括苹果、樱桃、草莓、葡萄、甜瓜、橄榄和柑橘等常规水果,也包括西红柿、水果青椒等果菜两用类果实。 全书各章节分别由全世界相关领域的42位知名专家撰写而成(其中包括4名中国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该书图文并茂、数据翔实,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针对性,可读性强,适合园艺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者、育种学家、遗传学家、广大师生和果品相关产业的从业者参考和阅读。 ——马庆华 博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本书在农业和食品科学背景下对纳米技术进行了综述性讨论,涉及的专题包括纳米技术在农业和食品行业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和伦理学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17章。第一部分(包括第1~2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基本原理:第1章,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第2章,超分子结构。第二部分(包括第3~5章)主要研究纳米技术的基本应用:第3章,纳米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第4章,纳米技术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第5章,纳米技术在农产品及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第三部分(包括第6~9章)着重分析了纳米技术在食品产业中的应用:其中,第6章,纳米技术在谷物和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第7章,纳米技术在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中的应用;第8章,纳米技术在食物质量方面的应用;第9章,应用纳米技术的产品及其商业化。第四部分(包括第10~17章)讨论了纳米技术与社会:第10章,纳米技术在食品毒理学中的应用;第11章,纳米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第12章,纳米技术应用于食品领域的环境考虑和社会反应;第13章,纳米技术与食品过敏;第14章,纳米技术对食品行业带来的风险与收益;第15章,公众对应用于食品领域的纳米技术的态度;第16章,纳米技术与伦理学;第17章,在治理政策中不断发展的最佳实践。 本书详细地评论了纳米技术在食品加工、食品压缩、封装、传送、谷物保护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应用,突出了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和农业方面的技术、规则、安全等问题。同时,本书也涉及到纳米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对于研究物理学、食品科学以及农业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学者以及学生来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宋莉莉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近年来生物燃料以及绿色化学的发展得到了较快的升级,而且随着兴趣的增加,人们对有关生物质作物的发展以及生物质转化成燃料和化学品的科学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植物生物质转化》一书涵盖了广泛的有关生物质燃料工业的可持续性和有利可图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重要内容,研究主题包括从专用草本能源作物的发展到转化过程的演变等内容。 全书共计12章。第1章,生物经济,从可再生植物为基础的原料中分离产品的新时代;第2章,农业废弃物;第3章,传统栽培系统和以森林为基础的新材料;第4章,专用草本能源作物;第5章,作为生物质原料的都市固体废弃物;第6章,在生物质种植体系中水资源的可持续性;第7章,在能源作物生产中的土壤可持续性问题;第8章,含5-碳和6-碳糖的发酵微生物;第9章,预处理;第10章,生物质转化的产酶体系;第11章,基于发酵的生物燃料;第12章,生物质化学品和聚合物;第13章,以生物质为基础的能源的碳补偿潜力;第14章,生物能源经济。 广泛的研究范围以及简洁、科学的写作风格使得本书对于对生物燃料生产和发展研究感兴趣的所有研究人员、工业生产者和生物质能源专业的学生等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宋莉莉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乳基配料是以全乳或乳的部分成分为原料加工而成的可用作乳品及其他食品加工配料的配料型产品。大多乳制品都可以用作食品配料。如奶粉、奶油、乳清粉、干酪、酪乳粉、浓缩乳、酸奶粉等。本书主要介绍了乳基配料的最新加工技术、品质特性、质量控制及其在常见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本书由来自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研究机构的25位专家共同撰写,主要阐述了乳基配料加工技术、特别是影响其加工特性和功能特性的关键参数,乳基配料在乳品、焙烤食品、肉制品、巧克力、糖果、糕点、功能性食品以及婴儿、成人营养品中的应用等内容。是一本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参考书。 全书共分20章。第1章,乳基配料制备技术综述,概要介绍了全书涉及的内容;第2~3章,乳基配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功能特性及其中的常见的微生物特性;第4章,通过对乳品加工基本原则的介绍,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乳基配料的加工及特性;第5章,浓缩液态乳基料;第6~8章,分别介绍了干乳制品、酪蛋白、酪朊酸盐、乳蛋白浓缩物、乳清制品等干制乳基配料;第9~11章,分别介绍了黄油及其制品、天然和重制干酪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第12章,酶改性乳基配料;第13章,发酵乳基配料;第14章,利用发酵技术制备的可用于食品防腐、保鲜及延长货架期的发酵乳基配料;第15章,乳基配料的质量监管;第16章,乳基配料的营养学特性;第17章,乳基配料在乳品加工中的应用;第18~19章,乳基配料在焙烤、快餐、调味品、沙司、肉制品、功能性食品、巧克力、糖果、糕点等食品中的应用;第20章,乳基配料在婴儿食品及成人营养品中的应用。 书中提供的最新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乳基配料加工技术及应用资料,将会吸引食品行业及乳基配料生产加工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还可供乳品或食品行业中的教学、科研、质量控制、食品机械制造商或技术人员和学生参考。 ——吕加平 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自1996年第一个遗传工程作物商业化以来,转基因已经成为农业领域最炙热的研究焦点。过去的14年间,世界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速度稳定在20%左右,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增幅将会一直持续下去。2009年,世界25个国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1.34亿公顷。随着转基因作物的迅猛发展,无论是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农业领域的科学家、工作人员都需要了解如何用免疫化学的方法,以快速检测,并能安全监测转基因植物及其相关产品。本书的出版顺应了这一时代需求。 《免疫分析在农业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一书共计16章。第1章,概述,简单介绍了免疫分析的发展历史和本书各部分的设置及内容。根据各章节的内容,接下来的15章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2~6章),主要介绍各种免疫分析方法的具体实验操作流程;第二部分(包括第7~15章),重点介绍免疫分析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该部分一方面涵盖了在转基因作物研究,产品开发及商业化,国际贸易等方面的应用,另一方面还包括免疫分析方法在土壤监测,疫苗生产,基于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医药生产等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第16章),展望了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和面临的挑战。 作者在书中首次全面介绍了免疫分析方法在转基因作物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该书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其作者几乎涵盖了与免疫分析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相关的所有人员,如主要农业技术公司的研发人员,著名试剂公司的制造商,重要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人员,与之相应的是该书的内容覆盖面也非常之广。我国在“十一•五”中期启动了动植物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转基因研究。该书的出版时值我国转基因研究的起步阶段,因此它对我国广大从事转基因,尤其是植物转基因研究人员、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者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同时它也是在校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的理想参考书。 ——毛新国 副研究员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在以往的研究中,由于全基因组序列信息的缺乏,分子标记成为水产物种基因组学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近年来随着第二代和第三代测序技术的长足进步,几小时之内即可产出数十亿碱基对的核酸序列数据,伴以百万数量级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被开发出来。大量SNP标记的开发、验证及其在水产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使得像陆生畜禽一样对水产物种开展全基因组选育成为可能,这也正是动物育种的未来发展趋势所在。 本书旨在对新一代测序技术、基因组拷贝数目变异(CNV)、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挖掘、SNP标记发掘、验证及其在全基因组选育中的应用做一基本介绍。全书共分为12章:第1章,基因组变异和用于基因组选育的分子标记技术;第2章,拷贝数目变异;第3章,新一代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第4章,用于新一代测序的建库技术;第5章,使用新一代DNA测序仪进行全新深度测序开展SNP发掘;第6章,通过EST数据挖掘进行SNP开发;第7章,SNP质量评价;第8章,SNP分型平台;第9章,对发生了基因组复制现象的鱼类的SNP分析,包括SNP差异、同源序列变异及多位点变异;第10章,水产基因组选育的原理和流程;第11章,水产基因组选育的方法和实践的考虑因素;第12章,综合指数选择法、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标记辅助选择法(MAS)和全基因组选育法之间的比较。其中最后三章由具有不同研究经验的三位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水产物种的全基因组选育进行阐释,具有鲜明的特色。 本书面向农业尤其是水产养殖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学生撰写,意在为基因组学先进技术与水产育种实践项目之间搭建紧密连接的桥梁和纽带。 ——赵紫霞 助理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流变学是研究物体的流动和变形的科学,它与物质的组织结构有密切关系。食品流变学是流变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食品物质流动和变形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掌握食品流变学,对优化产品配方、加工工艺及产品特性都是相当重要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食品结构、流变学特性、质构学特性及食品功能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对设计与研制新型食品具有重要作用。过去出版的许多食品流变学书籍的专业性非常强,读者因繁琐复杂的方程式及数学运算而感到困惑,另外,许多书籍只针对个别食品原料建模然后推断全部食品结构。然而,简单的方法才是读者真正需要的。本书通过提供大量重要的研究成果,全面地概括了食品流变学,试图帮助读者填补在食品流变学方面的认识空白、了解如何利用食品流变学选择恰当的食品原料、利用食品的流变特性设计出具有理想感官特性的产品。 本书围绕食品流变学最新研究进展及食品流变学在食品中的应用,设置了10个章节,单从内容的编排上,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3章),总结了测定流变学特性的方法:包括粘度、振荡流变学及多普勒超声流变学;第二部分(包括第4~6章),主要介绍了流变/质构特性与食品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包括亲水性胶体在食品中的功能与相互作用、黄原胶的功能与应用、食品中海藻酸盐等;第三部分(包括第7~10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将流变学特性应用在改变食品质地与产品性能中,帮助开发出新的功能性食品:食品流变学在乳品体系中的应用,食品流变学与感官特性的关系,蛋白稳定乳状液及与结构和口感相关的流变学。 本书由食品流变学、微观力学与工程、食品质构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编著,希望可指导读者突破流变学这个难点。本书适合于大多数食品原料及食品生产厂家、从事食品流变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刘鹭 博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便捷食品的需求日益形成消费的时尚和主流,在国内外的许多大中城市,鲜切果蔬逐渐成为现代食品供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气调包装(MAP)保鲜技术的应用从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气调包装减缓了食品质量下降的速度,从而延长了食品货架期,提升了食品价值,因此越来越受到食品加工厂商及消费者的青睐。鲜切果蔬的气调包装技术在近十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实际生产中不仅需要MAP的应用原理及其对鲜切果蔬的质量影响,更需要可以直接利用的具体的技术环节和参数。《鲜切果蔬的气调包装》以其切实的可操作性而备受读者青睐。 该书共计15章,除第1章外,分为三个部分。第1章为概述;第一部分(包括第2~7章),气调包装:介绍气调包装的数学模型、气调包装下鲜切产品的微生物学、呼吸作用和褐化变色,气调包装下鲜切产品的相关感官品质和植物活性物质的变化以及主动气调包装等;第二部分(包括第8~12章),气调包装的材料和设备:包括高分子膜、微孔膜和Breatheway膜的应用、设备的选择和规范以及设备的卫生设计等;第三部分(包括第13~15章),介绍最新的包装技术:包括纳米包装、活性成分包装和可持续包装等。 该书的3位主编是果蔬鲜切和包装行业的资深专家,同时联合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从事该领域的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共同撰写而成,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读性强,适合园艺科学、食品工程等学科的广大师生参考和阅读,更是鲜切果蔬加工厂商和相关流通产业人员实用的技术资料,而面向果蔬鲜切工业的终端用户,也是作者编写此书的初衷。 ——马庆华 博士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摘自 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外农业新书评介2011年第1期
1 7 8 9 跳转到
个人主页被浏览了43146